「我覺得侯孝賢離我越來越遠了。」這是我的同事在看完《珈琲時光》後的感想。他曾經說過他蠻喜歡侯導的電影的。「他早期的電影,像是《戀戀風塵》、《悲情城市》之類的,都還算有劇情;但是這部完全沒有劇情!當我開始期待劇情要開始的時候,電影就結束了!」

  不過,對我來說,這樣的衝擊,早在《千禧曼波》就體驗過了。這次我反而很能接受這樣的安排。(我覺得《千禧曼波》比《珈琲時光》更沒有劇情)

  「不要去等劇情開始。從第一個鏡頭開始,就去注意畫面上的每一個細節,然後從中獲得樂趣。」這是我所體會出來的、享受《珈琲時光》的方法。


  《珈琲時光》的劇情(唔,還是有的)是從女主角井上陽子(一青窈飾)開始的。陽子因為工作的關係,經常往返於台灣與日本之間。某次,她回到日本的家中,若無其事地對她的父母說她懷孕了,但她不打算結婚,打算把孩子生下來,自己扶養。整部電影就在陽子和父母、朋友間的互動中逐漸擴散開來……

  侯導早期的電影常使用長鏡頭,整個畫面就像是一個大舞台;但《千禧曼波》一反常態,使用了許多不完整的、局部性的構圖,再配合環境音去描述整個畫面。到了《珈琲時光》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模仿小津安二郎的風格,運鏡的風格似乎找到了一個平衡點。大部份的場景中,還是以固定不動的長鏡頭為主,但構圖的範圍明顯地縮小,同時會跟著角色移動。這樣做的結果,讓觀眾更容易發現畫面上的細節,同時又保有長鏡頭那種平靜而客觀的感覺。喜不喜歡因人而異,不過個人是蠻喜歡的。

  因為有些表演是在畫面之外進行的,因此聲音占了極重要的一個角色。《珈琲時光》的錄音很細膩,你可以聽到一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聲音。吃東西、拿東西、手機、馬路上的車聲、電車站內的各種聲音……除了能補足畫面上看不到的劇情外,由於《珈琲時光》的重點就是在補捉生活中的各個小細節,這些聲音可以加強這些細節的描寫。

  觀察井上陽子的生活細節、觀察她和每一個人的互動,還有她身邊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,是觀賞本片最大的樂趣。其中最精采的,就是描寫家庭的那一個部份。井上家是非常典型的日本家庭:母親(嚴格地說是繼母,余貴美子飾)是家庭主婦,父親(小林捻侍飾)是家中地位的象徵。當「女兒未婚懷孕」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時候,應該是要由父親去解決、去仲裁的;然而父親一方面想說些大道理,一方面又因為愛女心切,一直無法開口。片中,我們看到父親在知道女兒的事後,有好幾次和女兒好好談談的機會,卻仍舊選擇了沉默。最後,耐不住性子的母親還是開口問了女兒整件事情的細節……在這些場景中,每個角色都是這麼的鮮明,讓觀眾彷彿溶入電影中,同時想起了曾在自己身邊的、點點滴滴的人事物。最後父母女三人在女兒住所中(象徵父母走進女兒的內心世界?)若無其事地聊著這個話題的場景,自然成了本片的最高潮。

  另外一個互動的重點,就是陽子和肇(淺野忠信飾)的關係。肇很明顯地對陽子有好感,而陽子總是把他當成是知心的好朋友。肇也許知道,但他仍享受著陽子對朋友貼心的一些舉動(送他禮物、幫他叫咖啡外送……等等),希望能維持這樣的關係。當他知道陽子懷孕之後,一方面是感到驚訝,另一方面,總覺得該對她說些什麼話,卻又難以啟齒。

  其實,肇和陽子的關係,剛好和陽子父母的關係形成對照。陽子的父母是很傳統的日本夫妻,男尊女卑,有大事情還是得靠男人決定。而陽子所代表的日式新女性個性堅強有主見,不願被婚姻家庭約束;反倒是身為男性的肇安於現狀,沈迷於自己的世界中,遇到重要的大事時就變得優柔寡斷,不知所措。兩代不同的關係,見證了時代的變遷、社會的演進。

  《珈琲時光》中還有一個值得探討的主題,那就是片中隨處可見的電車。雖然說片中出現電車是對小津安二郎致敬,但我相信侯導不會為了電車而電車,它當然有它的意義。陽子和肇兩個人在兩列平行的電車上擦身而過(拍了十三天的經典鏡頭!),到最後在電車上相遇,肇用溫柔的眼神保護著沉睡中的陽子;肇畫的那一幅、塞滿了電車車廂的畫;載著陽子省親、訪友、工作的電車……每一個似乎都在告訴著我們一些事情。有興趣的話不妨仔細品味一下其中的意涵。

  有人說《珈琲時光》是侯導的小品之作,但難道侯導不去背負大時代、大社會的包袱,拍出來的東西就得稱作小品嗎?《珈琲時光》對現今日本的社會、人際關係有相當細膩、觀察入微的描寫。光是這一點,我就認為這是相當成功的作品。

  容我再囉嗦一次:不要去等劇情開始。從第一個鏡頭開始,就去注意畫面上的每一個細節,然後從中獲得樂趣——這就是享受《珈琲時光》的方法。

By closer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