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影心得 – Movies

被九把刀勾起的青春…

最近,著了魔似地,瘋狂地在吸收《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》的相關訊息。

網路上的小說看不過癮,直接在網路書店買一本;到九把刀的部落格,把所有電影相關的文章看完;到 PTT 找別人看完電影後的心得;就連聽著主題曲,都能讓我感覺眼眶濕潤。

我應該不算是九把刀的書迷,但他的小說有一股莫名的魔力。當初看《樓下的房客》,越看越覺得噁心,卻停不下來,一口氣看到凌晨兩、三點,把它看完後,才帶著一顆亂七八糟的腦袋爬上床睡覺。

不過《那些年》的情況並不是只有「寫得很好」這樣而已;而是讓我整個人都陷入青春的回憶之中。

不是柯景騰的青春,而是我自己的青春。

「怎麼會這樣啊?」我問著我自己。

也許是九把刀的年紀和我差不多,書中描述的場景、事件都和我的人生經歷重疊;也許是我年輕時的個性也和九把刀一樣自命不凡、充滿自信(不過我的勇氣是遠不如他的);也許是我也像九把刀一樣,有一群可以不帶心防、廝混打屁的朋友……

也許,是我們心中都有一位女神,在她面前總是會不知所措,做些不合時宜的可笑舉動,只為了見到她的一顰一笑……

我遠比九把刀膽小,不像九把刀一樣鬼點子那麼多。他在他的女主角心中永遠占有一個特別的角落,而我,也許,永遠只是個不討人喜歡的小丑。

反正,故事中的許多地方,都讓人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青春投射其中,進而產生共鳴。我想不只是我,很多人應該也有一樣的感受(小說可以印到兩百多刷、累計賣出超過 30 萬本,不是沒有理由的)。同時這也能說明,為什麼男生對這個故事的感受比較深(Well, 至少在我們家是這樣 🙂 )。

電影是一定會去看的啦!不奢望它能幫我「找回青春」什麼的,能讓我有一點點的感動,那就夠了。

 

 

喔當然,有很漂亮的女主角也是很重要的啦! XDDDDD


(取自九把刀的部落格)

《九降風》

我從來都不曾是時報鷹隊的球迷。
但是當我看到電影中廖敏雄低頭不語的那一幕,我還是忍不住地流下涙來。
我想,那不是演技;而是面對自己過去的犯下的錯誤時,最深切的反省與懺悔。
看到這一幕,只要是棒球迷,應該都會被感動吧?
(還是只有「不離不棄,被當北七」的中華職棒迷才會感動?)

我想起了《夢幻成真 (Field of Dreams)》。

然後,我又想到最近職棒的「黑米事件」(米迪亞暴龍打假球案)。
真是諷刺....《九降風》上映的時候「黑米」還沒爆發呢!
(雖然這幾年中職每年都有假球風波)
如果說,導演是希望藉著最後一幕,讓廖敏雄一棒將過去的是非拋開,迎向未來;
那麼「黑米事件」就像是打了導演一巴掌,再丟下一句「好傻好天真」。

喔,當然,《九降風》不算是棒球電影。
只是棒球迷來看會更有感觸。

《九降風》是個描寫青春的故事。
導演林書宇和我同年,所以也可以說是紀錄我的青春年代的電影。
職棒、時報鷹、寶島少年、Saturn、灌籃高手、MTV、阿妹、張雨生、Eva、同級生....
當然,我的生命沒有主角們那麼多采多姿,我們學校也沒有女生(泣),
但電影中的一幕幕,仍然是我的青春。

也許是前一陣子《海角七號》的強烈節奏還殘留在我心中,
《九降風》那種淡淡地流過的劇情讓我有一些些不滿足。
但別誤會了,導演的述事能力是很不錯的,整個影片也很流暢。
要怪只能怪《海角七號》口味太重了。

於是我放鬆自己,讓「九降風」帶著我恣意地在九○年代的氣味中飄浮著,
直到張雨生的歌聲結束。

我想,這是享受《九降風》的最好的方式吧!

迷幻搖滾音樂劇《Across the Universe》

across_the_universe_bdcover.jpg

忘了第一次看到《Across the Universe》(IMDb) 的消息是什麼時候,應該是片子(在美國)上映之前。當我聽說它是一齣使用 Beatles 音樂的音樂劇的那一瞬間,身為披頭迷,立刻排進了我的必看片單中。無奈它在台灣的公開上映之路竟是如此坎坷:好不容易排進了檔期,最後片商卻決定不上了。最後這片只在金馬影展的「神祕加映場」中撥放——而我卻傻傻地以為之後還會上院線所以輕易地放過,錯失了唯一一次能在大銀幕上觀看的機會……(關於這個金馬加映場背後的故事,可以參考 ROXYTOM這篇文章

幸好,雖然院線絕望了,片商還是在台灣推出了這片的 DVD,以及 BD。好吧!看在有 BD 版的份上,我就不跟他們多計較了。XD

(←左圖就是 BD 版的封面,和電影的海報略有不同)

說到使用 Beatles 的音樂,我想很多人都會想到《I Am Sam(他不笨,他是我爸爸)》這部電影。不過,《I Am Sam》單純只是拿來當配樂,《Across the Universe》則是採用音樂劇的方式,將歌詞內容融入劇情之中——換個角度說:歌詞內容就是劇情的一部份。舉幾個例子:

  • 在片頭一開始,男主角 Jude 在海灘淒涼地唱著 "Is there anybody gone to listen to my story? All about a girl who came and stayed...." (Girl),娓娓道出她和 Lucy 的故事;
  • Jude 在普林斯頓校園認識了 Max,Max 和他的狐群狗黨們帶著 Jude,一邊唱著 "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",一邊吃喝玩樂虧美眉;
  • Lucy 原本的男友在戰場上捐軀,在最痛苦的時候遇上了 Jude,渴望愛情卻又畏懼失去的她對著 Jude 唱出她心中的矛盾:"If I fell in love with you, would you promise to be true.... 'cos I've been in love before, and I found the love was more than holding hands" (If I Fell)....

既然採用了 Beatles 的音樂,無庸置疑的,音樂當然是這部片子裡重點中的重點。片中所有的音樂都改編自 Beatles 的曲子,總共超過 30 首(原聲帶中收錄有 31 首,但據說用了 33 首)。Beatles 的歌本來就很好聽(算是身為粉絲的私心判定吧),但電影中的改編版也很好聽!雖然那幾位年輕的主角們都不是職業歌手,但他們的聲音真的很棒!尤其是飾演 Lucy 的 Evan Rachel Wood,音色和演唱技巧都有職業歌手的水準。Jim Sturgess(飾演 Jude)的英國腔唱起 Beatles 的作品也很有說服力。

不過,在音樂方面,最令我感動的還是選曲和編曲。Beatles 在中後期有許多帶有濃厚迷幻風格的曲子,對一般觀(聽)眾來說,應該不是那麼悅耳、容易接受的東西——至少我個人是這麼獨斷地認為。然而,在這部子中,導演選用了許多非常經典的迷幻曲子,像是個人最喜歡的 Happiness Is a Warm Gun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,另外還有 I Am a WalrusI Want YouBlue Jay Way 等等。我原本以為導演的選曲會以「悅耳動聽」和「是否有名」為主,顯然我是太低估她了。編曲大致忠於原作,但又有現代的風格,聽起來不會太老氣,算是非常成功。

其實,考慮《Across the Universe》故事的背景,以及導演想要表達的視覺、聽覺效果,會選用這麼多的迷幻名曲是相當合理的。根據導演 Julie Taymor 的自述,劇情的靈感是由 Beatles 的音樂來的;而她所希望描述的世界,便是六、七○年代美國混雜著嬉皮、迷幻藥、玄學、反戰思想等元素的社會。這些元素恰好在 Beatles 的音樂中都找得到。我們很難說是那樣的社會造就了 Beatles 的音樂,或是 Beatles 的音樂啟發了那樣的社會(至少,那樣的劇本)。總之,它們是如此完美地契合,不突兀。

Julie Taymor 本身是個深受東方文化影響的藝術家,她的前一部電影作品《Frida》就是一部著重視覺效果的藝術電影[1]。她那對於服裝、場景、視覺特效的創意,在《Across the Universe》中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。最值得一提的場景,應該是 Max(Joe Anderson 飾)走進徵兵所,牆上大得驚人的山姆大叔對著他大唱 "I want you!" 那段吧!配合上後面的 "She's so heavy"...... 我從來不知道 I Want You 可以這麼貼切地詮釋。而主角一行人在某個不知名的鄉間,遇上了 Mr. Kite 和他的馬戲團那一段。雖然劇情走到那裡是一整個無厘頭,但是飾演 Mr. Kite 的 Eddie Izzard 精采的演出,再配合在草地上的假人、假動物,挑戰視覺的想像力……配合前面 Dr. Robert(由 U2 的主唱 Bono 飾演),儼然一副「向 Magical Mystery Tour 致敬」的架式。

註1:我本身並沒有看過《Frida》。文中關於《Frida》的資訊是 Amy 提供的。

由音樂和視覺效果主導的代價是:劇情。是的,劇情是《Across the Universe》最薄弱的一環。Jude 和 Lucy 的主線劇情是老調到不行的愛情肥皂劇;支線劇情一段段分開來看還不錯,但全部拼在一起就顯得有些鬆散零亂,更別提那些無厘頭的橋段(前面提到的 Dr. Robert + Mr. Kite 就是最好的例子)。我認為這是為了塞進 30+ 首 Beatles 音樂而做的犧牲。假設平均每首歌長 3 分鐘,30 首歌加起來就有 90 分鐘。雖然片長超過兩小時,但可以用來連接劇情的時間顯然是不多。也許算是音樂劇的原罪吧!在這種情況下希望看到多麼令人感動的劇情,我的要求可能過份了一點。為了將 Beatles 的歌曲串在一起而導致劇情零亂,令人感到有些遺憾,但可以被原諒(誰叫我是該死的披頭迷呢?)。

總之,撇開劇情不談,《Across the Universe》是一部很不錯的音樂劇(也許你可以視它會一部很長的 MV),尤其是對披頭迷、搖滾樂迷而言。我甚至認為它也是很好的 Beatles 音樂入門教材:看完電影後再把 Beatles 的原曲找來聽,會更有感覺。至於劇情……就別太在意它了吧。放鬆心情,去享受一場視覺和聽覺的饗宴。你以為大家是因為《Transformer》的劇情很棒所以在 IMDb 給它高分嗎?

2007 年是小優年!^^

前幾天在查台北電影上映的檔期(為了這份沒幾個人知道的觀影計劃表 XD)時,發現《電影情人夢虹の女神,Rainbow Song)》也要在台灣上映了!這部有岩井血統的青春電影,雖然女主角葵是以「野田ㄈㄟ」一角紅透半邊天的上野樹里,不過可愛的小優(蒼井優)也有演出哩。

仔細算一算,今年一共有四部電影可以看得到小優(另外三部是《蜂蜜幸運草》、《扶桑花女孩》和《蟲師》);再加上最近就要播出的《五島醫生 2006》……印象中小優在台灣從來沒有這麼高的曝光率呢! 🙂

蒼井優

這張照片是從小優的官網上偷下來的(汗)

小優要繼續加油哦! ^_^

可惜的是今年沒辦法找小優來台灣宣傳。
沒關係!小優不來台灣,我去日本找她!XD(不是吧?)

永別了,楊導

那年夏天,高中聯考剛結束。不知道為什麼,從沒聽過「台灣新浪潮電影」、從沒看過楊導任何一部電影的我,突然對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入迷。我仔細閱讀每一篇報紙上的相關報導、仔細看我能蒐集到的每一篇影評,甚至到書店把劇本和電影小說看完了。最後,我鼓起勇氣,邀請心儀的女孩子一起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。她答應了。我們一起看完了這部電影——不過我和她的座位之間夾著她的三個死黨……那是我第一次看楊導的電影,也是第一次那麼認真地研究一部電影中的每一個小細節。那是屬於我的 brighter summer day。
在所有台灣導演當中,我最喜歡的就是楊導的作品——雖說他常讓演員很露骨地唸出他自己想說的話,有點叫人受不了。他喜歡用誇張的劇情精準地描繪這個城市,看似荒謬卻又真實地讓人感到可悲。《獨立時代》中,十多個主要角色的人際關係交錯成一張複雜的大網,讓人嘆為觀止;《麻將》中的青少年們,用毫不在乎的態度和口吻,玩弄著這個成人建構的世界,但最後仍被這個世界反噬;《一一》裡那個家庭中,隱含了多少現代人的無奈!
這幾年來楊導沒有新的作品發表,也鮮少聽見他的消息。昨天晚上難得有他的新聞,卻是楊導辭世的惡耗,令人難過、不捨、遺憾。聽說楊導還有一部未完成的動畫作品《追風》。雖然很希望能看到這部作品完成,卻又擔心假他人之手完成會變了味……唉!
永別了,楊導,一路好走。

詭絲 (Silk)

其實我對靈異/驚悚片實在是沒什麼興趣。
我承認我的膽子小,看到過份血腥、噁心的東西會想吐。不過不看鬼片的最主要原因,是我打從心裡認為「鬼片」, 或者更精確地說,是「鬼」這個主題,實在是很無聊。近幾年亞洲各國爭拍靈異電影,更是讓討厭「一窩蜂」現象的我反感。因此《雙瞳》我沒看,《宅變》我沒看,《三更》我沒看,《鬼域》我也沒看——即使這幾片都有不俗的評價。至於台灣以外的鬼片就免了,我連餘光都不會掃過它們一下。
很早就對《詭絲》的卡司有些興趣:至少,江口洋介算是日本一線的知名男星,而張震、張鈞甯和陳柏霖則是目前台灣新生代演員中我一直在注意的幾個人。但要不是有人拉我進戲院,我想我還是會再度錯過這部電影。
不過,看完電影之後,我不得不說:這部片是我今年看過的國片中最成功的一部商業片!整部片的敘事節奏相當流暢,氣氛營造得還算不錯。重點是演員在講台詞的時候很流利,不會有硬唸饒口台詞的問題(這也是近年國片常有的問題)。雖然網路上有諸多批評,例如惡名昭彰的「真愛不死婆媽結局」,但我想那並不會減損這部片的娛樂價值。(其實我還蠻能接受「真愛不死」這樣的想法的……工程師的天真嗎?)
細部就不評了,反正我再怎麼評也比不過眾高手。提兩點和劇情比較無關的東西:

  1. 最近台版《白色巨塔》似乎頗紅,而且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力——這在觀影的時候可以看出。劇中戴立忍客串演一名警官。雖然只有幾個鏡頭,但他出現在銀幕上的時候,戲院內明顯可以聽到低聲討論的聲音(就連我家 honey 也忍不住喊了一聲「邱副!」 XD)。而我則是看到張鈞甯的臉腦中就出現關欣這個名字。 :p
  2. 劇中小男孩唸的特教學校,其實是在淡江高中拍的。我曾經在淡江高中外拍過兩次,他們的建築物的確很有特色,所以我一眼就看出來了。
    看到自己曾經去過、但別人不太熟的場景出現在畫面上,感覺蠻有趣的。 🙂

《詭絲》官方網站:http://silk.hichannel.hinet.net/
《詭絲》官方部落格(推薦):http://blog.xuite.net/unit9.picture/blog

是情人,還是父女?——《伊莎貝拉 (Isabella)》




From the official web site of Isabella

(c) 2006 Media Asia Films (BVI)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.

我會注意到《伊莎貝拉》,其實是因為男主角杜汶澤。我因為《無間道》而認識他;後來他也出現在「無間道搞笑版」——《2004 精裝追女仔》中,而且算是吃重的角色。但不管如何,就像是一般人印象中的杜汶澤一樣,他一直是個丑角。一部以他為主角的片子,會是怎麼樣的一部片子呢?我很好奇。至於導演彭浩翔,我則是沒有注意過(老實說,香港的導演我都不太熟……^^b);後來查了查資料,才知道他在香港新生代導演中算是蠻有名的。

在走進電影院之前,我其實一直很擔心《伊莎貝拉》的風格會接近《香港有個荷里活》,或甚至是《2046》(官方放出來的劇照色調給我這樣的感覺)—— 這兩部片雖然頗受好評,但和我就是不太同調。幸好,隨著影片的進行,我的疑慮也漸漸地消失在澳門那鮮明卻又頹靡的氣氛之中……

Read More

戀之門

台灣的文宣上寫著:「繼『電車男』、『NANA』之後又一浪漫愛情喜劇」………
狗屁!
這分明就是一部 otaku 電影啊!
裡面的笑點、混亂突兀到不行的劇情,只有 otaku 才看得下去啊!一般人要怎麼忍受啊?!
對 otaku 來說,這部電影可以到 4.5 顆星的高分;
但對於一般人來說,只能給 1 顆星。
我承認我看得很快樂,還不時大笑、拍手;但那是因為我有 ota 成份啊!
而且…而且……(小聲)酒井若菜還長得蠻可愛的……(更小聲)身材也不錯………
什麼?你也覺得很好看?
(指)不要躲了!你也是宅男/同人女。(笑)
不然你就是個色狼。 XD


小捏他....

戀乃:「如果你輸了,你就要一輩子 cosplay!」
某人:「當初她爸和她媽是誰輸誰?」 XD

小金人電影獎得獎名單揭曉了!

有位朋友說:「真是令人失望的結果。」
的確,今年的名單很明顯地是利益分配的結果。
做為世界上最多人注目的電影競賽,這樣的結果很難讓人信服。
不過,身為影迷,快樂地看電影就好!
何必背負那麼多包袱? 🙂
另外,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:
今年的最佳影片、最佳導演、最佳男主角、最佳女主角等四大獎項(*註),分別頒給了四部不同的電影。
這四部電影,我都看過了!
而一直想看卻一直沒時間去看的《慕尼黑》,則是一座小金人也沒拿到! XD
唔……我有沒有這麼 lucky 啊?!
這麼 lucky 的話,我的 project 怎麼沒有順一點? o....rz

    *註

  • 最佳影片:《衝擊效應 (Crash)》
  • 最佳導演:李安,《斷背山 (Brokeback Mountain)》
  • 最佳男主角:菲力普賽摩霍夫曼,《柯波帝:冷血告白 (Capote)》
  • 最佳女主角:瑞絲薇斯朋,《為你鍾情 (Walk the Line)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