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管評論者再怎麼刻意地去「客觀」,評論裡多多少少都會有「主觀」的成份在裡面。既然如此,評論又何必做到客觀呢?評論者必須做到的事,就是誠實地把「自己」對所評論事物的看法和表達出來,如此而已。


有一本雜誌叫《電腦玩家》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。《電腦玩家》在早創的那幾年,是以其豐富且嚴謹中立的遊戲評論著稱的。在《電腦玩家》發行前,市面上只有兩本由某家遊戲軟體公司發行的雜誌,而那兩本雜誌內的文章往往淪為該公司發行的遊戲的宣傳,甚至理直氣壯地為侵權行為辯護!(那是個智慧財產觀念才剛在台灣萌芽的年代)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,《電腦玩家》的出現是令人驚訝而彌足珍貴的。
《電腦玩家》是我高中時代的精神食糧。它還有一個特色:為了表示對每一篇遊戲評論負責,編輯規定每一位特約作家都必須以真名發表文章——即使你的筆名比真名更為人所熟知。因此,我認識了好幾位文筆極佳的特約作家:高文麟 (Sir Kao)、黃啟禎 (Lord Jean)、葉明璋 (YMJ)、林偉甫、劉稼禹、徐西華……等等,都是我崇敬的作家。我甚至習慣在閱讀評論前看一下評論的作者,然後大概就知道我會讀到什麼樣的評論了。
1995 年 7 月,台灣的大宇資訊發行了《仙劍奇俠傳》。以台灣的遊戲界來說,這是個相當轟動的作品。以愛情為主軸的武俠角色扮演遊戲本來就不多,再加上遊戲的美術、音樂水準均屬上乘(是當時少數支援 CD 音軌播放音樂的遊戲),受到玩家的歡迎並不意外。
然而,這樣一個廣受玩家好評的遊戲,在《電腦玩家》上的評分,竟然只有 3.5 根搖桿!(滿分為 5 根)此舉在玩家圈引起軒然大波。有人認為評判標準太過嚴苛,也有人認為此篇評論的作者林偉甫先生(以下敬稱略)根本不了解這個遊戲而亂評一通。對此,雜誌社的說法是:這樣大製作的遊戲,應該要用對待國外遊戲的標準去評判,而不是因為它是國產遊戲,就因為它超出國產遊戲的水準而給它高評價。不過,這樣的說詞似乎並未被大宇資訊所接受。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,《電腦玩家》上看不到大宇發行的遊戲的廣告。而林偉甫在這個事件之後也淡出電腦玩家的評論作家行列。(印象中是再也沒有看過他的評論了)
老實說,我是林偉甫的迷。我當初就是看了他寫的《巫術七代》評論而開始接觸《巫術(辟邪除妖)》的世界。遇到這樣的事情,我感到相當惋惜。我相信林偉甫不會隨便地寫一篇評論,也不會無端批評遊戲,如果這個遊戲真的一點缺點也沒有的話。而這件事情讓我開始思考所謂「評論」的意義。
首先,我們必須承認一件事情:世界上的每個人都不一樣,每個人擅長的、喜歡的事物也不盡相同。以遊戲做例子:一個擅長格鬥遊戲的人,和人對戰《魔法氣泡》可能兵敗如山倒;一個打《魔獸爭霸》可以三天三夜不休息的人,拿《巫術》給他玩他可能會睡著。既然每個人喜歡玩的遊戲都不一樣,那麼同一個遊戲交到不同的人手上,所得到的評價當然也就不一樣。
再者,「客觀」這個標準本來就是很不確定的。假設我們說「客觀」就是符合大部份人的看法,那負責評論的「專家」的看法就一定符合「大部份人」的看法嗎?
承認吧!這種東西不是物理數學,說一是一,說二是二。不管評論者再怎麼刻意地去「客觀」,評論裡多多少少都會有「主觀」的成份在裡面。
既然如此,評論又何必做到客觀呢?評論者必須做到的事,就是誠實地把「自己」對所評論事物的看法和表達出來,如此而已。至於讀者對於這篇評論有什麼看法,或是對讀者會有什麼影響,那是讀者的工作。當所有的人都認為某個遊戲好玩、某部電影好看,你偏偏提出否定的看法……雖不見得要有「雖千萬人,吾往矣」這樣的氣魄,但至少自己不用覺得羞愧,忙著檢討為什麼自己和別人不一樣。誠實抒發自己看法的評論,就是好評論。(當然,偏激的言論還是得避免的)
不過,要能達到這種境界,必須有兩個條件:一是讀者必須涉獵多方的評論,只聽信一人之言是很危險的;二是無論讀者和評論者,都必須要有接納他人看法的雅量,不能因為自己喜歡 Guns'n Roses 就把周董的歌迷視為毒蛇猛獸。這是個多元的世界,接納別人的意見是很重要的。
(好啦!我已經為之後打算貼的文章打好底了…… :p)

By closer

7 thoughts on “評論何必客觀?”
  1. 我覺得:大部分的「評論」都不應該存在。
    除非發表評論的人,本身的實務水準等於或高於被評論者。
    「覺得」菜好吃難吃,這是人類本能反應;
    既然是本能反應,就無所謂客、主觀,也無所謂專業。
    「評論」燒菜手法高低優劣,這需要實際操作經驗;
    若無實務經驗,又怎麼能做得出評論?
    「評論」橫行,是專業不彰的可悲現象。
    台灣島內愛做評論的人有多少?
    有球評、遊戲評、影評、歌評、政評……
    這些評論者,實際建樹幾何?
    台灣的球隊在國際比賽中就上得了檯面了?
    台灣的遊戲是否就有辦法獲得國際認同了?
    台灣完全本土製作的電影有幾部能在國際賣座?
    台灣人的音樂能夠打動多少世界上的愛樂人們?
    台灣的政治是否為更多的人民謀了更多的福利?
    答案是否定。
    寫寫自我心得,好友之間聊一聊,以文會友,
    我覺得這樣很愜意;
    要說「評論」,那就太沈重了。
    這是一個評論的迷思。

  2. To MHMAC:
    問題是:隨便寫出來的「心得」,放在不對的地方、不對的時代,就會被別人視作是「評論」了。尤其是沽名釣譽者如我,在刻意模糊主題的情況下(不寫明是「心得」或是「評論」),把只憑個人喜好寫出來的東西放在公共領域中….在這種情況下,當然是得要先消個毒了。(笑)
    不過這引發的問題可以寫另外一篇文章——甚至是一本書( “We the Media” 就是這樣的一本書),那又超出我能力範圍了。
    對了,不知道沙兄有沒有興趣來組個聯合網誌,找個主題(我找你的話主題也只有一個了吧? :p)大家來寫點「心得」自娛娛人一下?
    雖然可能會招來更多「嘴砲家」找碴就是。^^;
    To 煎魚王:
    彈藥裝填中。 :p

  3. 哈哈哈~靠兄不嫌棄,我當然是雙手贊成囉!
    其實我前一陣子嘗試在MSN還有YAHOO開BLOG,
    MSN介面太難用也不好閱讀,我已經放棄,
    YAHOO的介面還算好用,現在也還三不五時在運作中,
    但是我卻有一種不知哪時會被刪掉的不安定感?
    (說來,我的文章一夕之間全滅的經驗,真不少哩……)
    總是苦於自己沒足夠的能力弄起一個站台啊~
    當我自己寫的東西被人家當成「評論」的時候,
    其實我會有點害怕哩。
    當然啦,人人手上一隻筆,
    網路又是個免費而且威力強大的媒體,
    成名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哩~
    且不說成名,光是暢所欲言這回事,就很能快人心啦!
    說到「評論」這回事,
    托爾斯泰先生在《藝術論》裡就已經論過了。
    以一代文豪的身分,由他來「論」藝術現象的種種,
    自然是名正言又順囉!
    不過,小輩如你我,聊聊「心得」,又有何不可呢~
    至於話題嘛……
    唉呀,共同興趣是可以慢慢培養的嘛~(羞)

  4.  我們讀經典作品,就是因為經典作品對於廣大的讀者來說,有著寬廣的差異性。這些經典作品有種親和力,讓他們脫離了那個年代的文化束縛,直接與每個不同的讀者在特殊的時間下對話,那個對話,不僅是永恆的,也是現代的。經典作品的特色就是極高、極重要的”不確定性”(變動性質);而我們每個不同時代的讀者,就會藉由這些不確定性,給予這些經典作品重生的機會。
    每一代的讀者都將逝去(死去),而讓這些經典又再次獲得自由解放的機會,脫離每一代的文化解釋,讓下一代有機會重新探索這些經典,並且朝新的方向出發,讓新發現的不確定性,重新產生另一種意義。
    >
    上面是一篇很high的文章的譯文, 看到你這篇文章, 讓我想到這篇文章… 我自己直接翻譯的啦, 我手中只有英文原文….
    講到文化的差異性, 想到你對 Crash 的批評, 我一直沒有給你回覆。我想講的是,就如同你這篇說的, Paul Haggis寫出的劇本當然代表了他自己的種族文化所看出去的世界,但是,以一個加拿大導演所看出去的族群融合的故事,已經算是優秀。(以加拿大英法語同時共為官方語言的背景來說,對於族群的包容力本來就不同於其他國家)。如果真的想看到不同觀點的故事,當然就要找來自於不同國家背景的作者的作品嚕…………
    we stand for the culture in our mind.
    > –
    最後附上那篇譯文的原文 XD
    by Frank Kermode
      We read classics partly because of their susceptibility to a wide variety of reader response, susceptibility that enables the text to escape from its original period-culture and to speak to us from a privileged moment, timeless yet contemporaneous with ours, whenever ours happens to be. The classic text is distinguished by its high level of significant in determinacy; the repair of indeterminacy gives rise to the generation of meaning.
      Generations of readers die off, liberality the text from their necessarily culture-bond interpretations, and permitting later generations to explore and to repair other, newly discovered indeterminacy in the surface of meaning.

發表迴響